生物天然氣終獲政策扶持。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生物天然氣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征求意見稿)》提出,推進生物天然氣發展,增加天然氣供應,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產(chan) 量超過300億(yi) 立方米,占國內(nei) 天然氣產(chan) 量達到一定比重,並支持生物天然氣並入城鎮燃氣管網和消費。
萬(wan) 事開頭難
《世界能源》雜誌曾提出展望,預計到203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將從(cong) 目前不到2000億(yi) 立方米達到4000億(yi) 立方米。除國內(nei) 生產(chan) 和外,天然氣缺口仍有2000億(yi) 立方米左右。科技部原部長萬(wan) 鋼曾提出國家能源戰略設想,其中1500億(yi) 立方米的需求量可以通過煤製氣來解決(jue) ,剩下500億(yi) 立方米將由生物燃氣彌補。
生物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本該在改進城鎮能源結構、消除城市霧霾上“大展拳腳”,但其產(chan) 業(ye) 化道路卻並不順暢,也未找到適合發展的商業(ye) 模式。
記者梳理相關(guan) 資料發現,早在2003-2014年間,我國已投資近400億(yi) 建設近10萬(wan) 座沼氣工程,但多為(wei) 中小型工程,單座日產(chan) 氣量低。而德國等歐洲國家,均以大型沼氣工程為(wei) 主。
我國生物天然氣還處於(yu) 起步階段,不解決(jue) 問題就談擴大規模,顯然不現實。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一直不盡如人意。生物天然氣專(zhuan) 家彭慶曾表示,發電上網政策、加氣站政策缺失導致發電上網難,上浮電價(jia) 兌(dui) 現難。一些地方政府與(yu) 天然氣加氣站混同管理,生物天然氣加氣站審批難。以城市汙水處理、垃圾填埋氣為(wei) 基礎的生物天然氣項目,政府承諾的補貼落實程度低,甚至成了空頭支票,對效益影響較大。
此外,目前我國垃圾回收和處理方式決(jue) 定了垃圾分類難度大,導致城市混合生活垃圾有機物含量低,利用這些原料生產(chan) 的生物天然氣經濟效益較差。
除政策和垃圾處理方式客觀因素製約生物天然氣發展外,生物天然氣行業(ye) 本身的技術壁壘和銀行問題也成為(wei) 生物天然氣發展放緩的重要因素。
彭慶認為(wei) ,丹麥、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國掌握先進的生物天然氣技術,引進和使用的成本較高;國內(nei) 開發技術可靠性較差。而目前生物天然氣企業(ye) 融資困難,主要依靠民營經濟投資,因此生物天然氣發展一度在十字路口徘徊,進退兩(liang) 難。
有望大展拳腳
2018年12月,國家能源局就向各省及9家央企下發了《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guan) 於(yu) 請編製生物天然氣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彼時業(ye) 內(nei) 對生物天然氣再度恢複信心。
作為(wei) 征求意見稿的雛形,通知特別之處在於(yu) ,不僅(jin) 要求各省統籌所在區域資源發展生物質天然氣產(chan) 業(ye) ,還要求9家有環保能源業(ye) 務板塊的央企根據自身情況,統籌全國資源及項目布局,製定本企業(ye) 的生物天然氣發展中長期規劃。
中國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會(hui) 生物質能產(chan) 業(ye) 分會(hui) 常務副秘書(shu) 長張大勇認為(wei) ,這說明國家要把生物天然氣工程作為(wei) 環保、民生、“三農(nong) ”工程及城鄉(xiang) 基礎設施來進行布局和建設,要把生物天然氣像電能一樣作為(wei) 國家的普惠服務機製。
一方麵,農(nong) 村原材料成本較低,取材容易,因此成為(wei) 優(you) 先利用區域。
另一方麵,此次意見稿布局細化,延長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讓環保企業(ye) 也參與(yu) 進來,提高產(chan) 業(ye) 附加值,改變現代農(nong) 業(ye) 生態結構,從(cong) 而改變生產(chan) 主體(ti) 局限性、商品化程度低的製約因素。
未來,隨著生物質天然氣逐步形成產(chan) 業(ye) 鏈,國家也支持建立完整的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將生物天然氣引入天然氣管網,實現商品化的完成。多位業(ye) 內(nei) 分析師對記者表示,2020年以前,城市燃氣、車用燃氣和發電,將成為(wei) 生物天然氣利用的主導方向,生物天然氣化工發展具有適當發展的潛在機會(hui) 。
推薦新聞
Recommendation